端午節前後 台灣從春末逐漸轉入初夏 靠著越來越強烈豔熱的陽光 鹵水蒸發進度快 迅速結晶成粗鹽 廚房裡的粗鹽 煮麵可下 醃漬 釀造 清洗 甚至避邪 可以說 廚房裡可以沒有精鹽 但一定要有粗鹽 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 自2008年復曬行動開始 持續積極復興天日鹽業 從一開始的粗鹽 霜鹽 鹽花等規格 一路做到最新發表的藻鹽 藻鹽花 節氣鹽花等 鹽品多樣化的背後 由來於對鹽風味的追根究底 曬鹽人蔡炅樵以其多年對鹽品的經驗積累 將鹽的風味從三個面向進行解碼 礦物質 微生物 以及風日條件 礦物質的組成來自於海水 除了最大比例的氯化鈉 鉀 鈣 鎂 鐵等共同構成了海鹽風味的七至八成 組成的多樣會直接反映在味覺的豐富性上頭 鹹味不再扁平單一而有層次感 曬鹽人可藉由調控鹽析的條件 管理鹽成份的組成 進而將風味的詮釋權把握在自己手中